局长日志
今天,应三北局之邀,在北京参加了“三北工程发展座谈会”。会上,再次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北工程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加深了三北工程是中国生态建设“重大工程”,中国“生态文明标志性工程”,以及“全球生态治理典范工程”的理解。 陕西黄河流域是三北工程实施区,四十余年来,受惠受益于三北工程,“以绿治黄”取得重大进展,森林面积增加4500余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20多个百分点,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实现了陕西全域“由黄到绿”。 真相不止于颜值的转换,在颜值跃迁的背后是生态增值,(1)意味着“绿色长城”,绿色植物就是“生物坝”“生物池”,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阻挡了风沙南侵和水土流失,维护了黄河流域生态安全;(2)意味着“绿色家园”,多样化的绿色生物体系,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优化美化了生产生活环境,增强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3)意味着“绿色根脉”,绿色生态空间是有自发展机制的国土空间,具有世代传承的生命力,不仅厚植了所在地永续发展的根脉,也厚植了下游各类国土空间可持续发展的根脉。 进入“十四五”,三北工程也将在“由黄转绿”的基础上,实现“由浅绿色向深绿色发展”,向深绿色进军——开启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新征程。三北,即西北、华北、东北,三北工程1978年上马,规划期直至2050年。从规划区、规划期就可以看到规划者之宏图大略,这是中国特色治理体系和治理效能的又一集中体现。 三北工程的全称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起初突出了一个“林”字。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从“十四五”开始,三北工程将向系统化治理迈进,把林地、草地、湿地、荒地、沙地合为一体,形成完整的生态空间治理新机制,由此,不再是机械的“分而治之”,而是“接近自然”“尊重自然”的系统治理。 与过去40年相比,未来30年,三北增绿的空间,要小了许多。满打满算,陕西黄河流域“硬栽树”的空间只剩下约1000万亩。同时,约2000万亩灌木林需要提质增效,约2000万亩乔木林需要封育改造。这预示着从“十四五”开始,三北工程将要推进结构优化调整,举措升级换代,走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深绿色、系统性、高质量,凸显了三北工程最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这对“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生态绿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此时此刻,我们整理心情,蓄势待发,奋力奔向新征途。 作者注:本文小记于从北京返回西安的舱室座位。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