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飞播造林是大尺度修复生态空间的重要一手。自从1958年以来,陕西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把飞播造林作为推进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重要手段。积数十年之功,已经成功探索出陕西特色的飞播造林体制机制——中国飞播造林的陕西模式。 截止2020年,全省飞播造林累计作业4400余万亩,由北向南,从降水量300多毫米的毛乌素沙地,一直飞到降水量1300余毫米的巴山,从固定翼飞机作业发展到旋翼直升机作业,成苗、成林1600多万亩,可为全省森林覆盖率贡献5个百分点。其中,商洛、安康、汉中三市,已经为增加森林覆盖率贡献了9个百分点。 目前,全省适宜于飞播造林作业的面积还有近1000万亩。与以前相比,以后的播区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降雨量少,且零星分散、地形多样,飞播难度加大。好消息是遇到了有利气象条件,我省黄河流域普遍进入了暖湿期,降雨量呈增加之势。我们要抓住有利机遇期,在飞播造林上加快推进“三为主”,即以黄河流域播区为主、以直升机作业为主、以种子混搭为主。今后每年全省飞播造林作业要不少于100万亩。 飞播造林是生态空间修复的系统工程技术,需要规划设计、种子供应、飞行作业、播区保障等多环节协调联动、高效运作,每一环节的质量都影响和决定着全局成败。因此,要切实做到“四个高质量”,即(1)设计高质量。要根据陕西生态空间带状分布特点,发现、布局、规划播区和作业方案,每一个播区都应该制定出个性化方案。(2)种子高质量。从采种地选择,到种子采购、加工、混配、贮存、装运,直到进入飞机播种器,都要实行严格的质量管理。(3)作业高质量。无论是固定翼、直升机,还是无人机,都要严格按照作业设计的播区、播期、播种器规范操作,把标准落实到每一飞行架次。(4)管护高质量。三分播、七分管。种子落地,管理到位。特别是要实行播区封育,保护好幼苗,避免放牧的牛羊所危害,提高成苗成林比率。 生态修复是生态空间治理六条战线之一,飞播造林是生态修复的重要一手。要随着飞播造林形势变化,不断调整方式方法,以更好的适应新情况,更好的推动生态空间上的绿色革命,奋力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8月9日,在岐山箭括岭实地调研飞播造林工作。岐山是关中北山最西一列山脉。岐山岐水岐地是周族祖居之所,也是周文化源头所在。在岐山山脉开展飞播造林,推进岐山山脉生态修复,让周族故地再现绿水青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下图为岐山飞播的播区。也许我们看不到成为“青山”的那一天,但必须从现在做起来。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