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人绿和谐是新形态文明的鲜亮旗帜。从国家制度层面,全面建立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国土用途管控机制,是21世纪人类最重要最伟大的制度发明。规划、保护、修复生态空间,促进生态绿色健康,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根基,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绿色是陆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生态绿”与“生产绿”“生活绿”有着本质不同。生态绿色是健康、缤纷的生物世界,是“超级有机体”,也是“生态永动机”。生态空间是绿色空间,承载着超级有机体、生态永动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为生态系统提供了驱动力,推动了生物世界,成就了超级有机体,支持了生态永动机。绿色既是生态永动机的面子,又是生态永动机的里子。绿色的质量与效能,决定着生态永动机提供生态产品、生态服务的质量与效能。 世界是绿色的,守绿色就是护根本。绿色养育了我们,我们负有回馈绿色的责任。绿色是环境变化的响应者,也是环境变化的影响者、塑造者。生态绿色、深浅分明。绿到深处方是青。太阳能驱动绿色向着深绿、青绿演替,追逐山清水秀生态梦想。深入研究生态绿色发展规律,精准辨识绿色演变轨迹,统筹考虑绿色发展内在逻辑、当前社会价值取向、未来生态政策走向,科学预判生态空间绿色大趋势。 绿色永恒,生态永动。绿色永动机每时每刻都在生产消费,从不偷懒、永不停歇。地球陆地表面原本覆盖着天然的薄厚不一、景观标致的绿色植被,植物、动物、微生物,万物共生在其中,形成了错综复杂、机巧微妙的生物互联网。人类从中脱颖而出,是必然也是例外。人类行动颠覆了基于自然的生物规则、生态秩序,长期盘踞在生物互联网的关键位置,长久饕餮绿色之利,伸手绿色、踏足绿色,侵蚀绿色之地,成功营造新的地理空间景观,成为无数物种灭绝的重要推手。农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极大好处,但人口增长,“人进绿退”“绿色缺失”“栖息地数量与质量双下降”是进入人类世以来地球表面地理格局变化的主旋律、总态势。绿色是生态之基。原生的、健康的绿色发生了蜕变,形成了“病态的绿色”“残缺的绿色”,引发生态金字塔底部震荡,生态永动机运转失灵,导致生态系统性灾难,进而成为人类文明发展无法逾越的“绿色天堑”,或是无法通过的“绿色瓶颈”(空间、碳、化学和外来物四大问题)。绿色厚德,不会撒谎,人类亦不应再借口发展而欺凌绿色。目前,人口出生率奇迹般的加速跌落,经济发展模式向绿色低碳加速转型,无度占用生态、损害环境的人性加速翻转,出现了避免人类过早被自然选择所淘汰的宝贵的机会窗口。生态危机曾被认为是“公地悲剧”,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却有效应对了“公地悲剧”。中国的远见卓识正在发挥作用,遵行“绿色新政”突破“绿色瓶颈”战略,与自然结盟,向绿色伸出“和谐之手”,迈出“和谐之足”,加固生态金字塔之基,提升生态永动机效能,走出“人退绿进”新态势。从“人进绿退”到“人退绿进”,从“绿色馈人”到“人绿互馈”,恢复“健康的绿色”,实现“人绿和谐”,绘制出一幅波澜壮阔壮丽的绿色趋势图。 走向深绿,大势所趋。持续千年的绿色走失,是人类发展带来的“生态硬伤”。绿色回归、深绿未来是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由之路。陕西是中华家园的老园、内园、核心园,陕西绿色经验必将成为中国绿色经典。陕西绿色图景实例,全息映射中国绿色大趋势。 一、内涵式发展大趋势 建立健全国土空间规划与治理体系,与国土进行空间约定、行为规范,是人类文明向生态文明迈出了一大步的重要标志。生态空间是中国新概念,在国土空间专门规划出生态空间是新时代中国制度创新,并由此形成了生态空间制度体系。林地、草地、湿地支撑着森林、草原、湿地三大生态系统。过去30年,林地、草地、湿地各有消长,但总规模呈扩张大趋势。1996年第一次土地资源调查时,陕西省林地1.37亿亩、草地0.46亿亩,合计1.83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60%。2009年第二次土地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68亿亩、草地0.43亿亩,合计2.11亿亩,约占国土空间的70%。2019年第三次国土资源调查时,全省林地1.87亿亩、草地0.33亿亩、自然湿地不足0.01亿亩、自然荒野不足0.01亿亩,合计2.22亿亩,约占国土空间72%。1996年到2019年是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要时期,全省林地增加了0.5亿亩、草地减少0.13亿亩,增减相抵后新增0.37亿亩,自然湿地变化缺少调查数据,但湿地减少、少之又少、不能再少也是不争的事实。地球表面不是平的,陕西地表尤为不平,这也是陕西生态空间占比高达72%的原因。国土空间的给定性和有限性,以及国际国内新形势新变化,需要稳妥处理三大国土空间关系。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空间规模量级已经失去了进一步恢复增长的空间。尽管人们还不能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三大空间均衡值,但在一定意义上已经能够确定,我们这一代人历史性的完成了三大国土空间“装台”工作。进入新阶段、迈上新征程,实行生态空间、农业空间和城镇空间规划约束,严把“总量管控”和“用途管制”关,总体格局保持稳定,局部空间优化微调,全面开启三大国土空间唯“亩产论英雄”的模式。三大国土空间,分别以提升“生产绿”“生活绿”“生态绿”。通过提高科技含量,分空间挖潜改造、内部整合优化,走出内涵式集约型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大趋势。农业空间、城镇空间“亩产”增加,“生产绿”“生活绿”提升,有利于减轻生态压力,支持“生态绿”复兴,实现“三绿”良性互动。目前,生态绿色复兴尚在初期阶段,生态位还没有补起来,生态永动机低位低水平运行,释放环境容纳量和物种增长潜力较大,生态空间高质量发展迎来黄金时期。 二、一体化治理大趋势 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后,陆地生态空间一体化治理大趋势已经成形。森林、草原、湿地、荒漠是具有不同“含绿量”“含水量”“含碳量”的四大生态系统,也是陆地生态空间四大主体。四大生态系统中生物栖息地完整、生境原真、物种保护价值高的空间区位,已经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地。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之前,陆地四大生态系统是按照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防沙治沙法、水法,自然保护地是按照自然保护区条例和部门规章,分别由林业、农业、水利、住建、环保、资源等分部门、分条线管理。在实施国土空间规划之后,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推行生态空间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同一类型生态系统,布展在不同的生态空间,并具有不同的生态生产力。同一生态空间,承载着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承载着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种群,藕合连通,俨然是生命共同体。2018年之后,新组建的林业部门成为推动生态空间治理、发展生态绿色的主体力量。中国新林业部门是全球管理幅度最大的林业部门,其使命担当远远超越“林业”本义。在国土空间中规划生态空间,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结合条线治理中的公益林、天然林、水源保护区,以及商品林、人工草、水库、鱼塘,形成生态空间“一线四区”大格局——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的生态核心区、生态管控区以及生态保护红线外的生态控制区、生态产业区。在分系统管理、分条线治理基础上,实行“一线四区”一体化治理已是大趋势。这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空间约定,也是全面建立生态空间秩序。目前,已经完成生态保护红线范围: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管控区划定工作。生态保护红线外生态空间划定,由下而上,正在有序推进。管理者要详细标记每一生态空间小斑的自然属性、管理属性、权利属性,做到监管措施“落地上图”。立足生态空间一体化治理,生态空间生态学、生态空间经济学、生态空间治理学以及新的组织体系、制度体系正在形成之中,带动观念更新、知识更新、技能更新,由“林长制”到“林长治”,奠定深绿未来的治理基础。 三、生态元气恢复大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的历史,已被称为“人类世”。工业化、城镇化滚滚向前,人与自然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成为地球生物圈发展的关键变量。人类进位,自然退位。反之,人类退位,自然必定进位。这是地球表面生态绿色消长的深层逻辑。生态空间是国土空间中的母体空间、母亲空间,生产供给元产品——地道生态产品。人类文明孕育、成长、发展于自然生态系统,受惠于地道生态产品。同时,人类文明发展也让生态系统受尽磨难、元气大伤。陕西是中华家园之老园,持续索取地道生态产品,已有数千年之久。长期以来,“绿色账户”只有支出缺少收入,世代累积形成了超大规模“绿色赤字”,酿成一大深陷的“绿色天堑”。直到20世纪收尾时,才停住了侵占绿色空间、侵蚀绿色资源的脚步,向绿色迈出了“和谐之足”,开启人与自然结盟、人与自然关系再平衡的新历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关键取决于人的行为选择。21世纪以来,中国已生产出足够的地道生态产品的替代品,主动实行森林草原湿地江河休养生息政策,依靠自然的力量,恢复生态系统元气真功。国家制定实施黄河保护法、长江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草原保护修复若干意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支撑体系重大工程建设规划,正在制定荒漠化防治和“三北”工程六期规划。陕西省颁布了国家法律、方案、规划落地实施的法规、办法、措施。其中,“四禁”规定,至关重要。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禁牧休牧,促进草原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禁渔休渔,促进湿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禁食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全面促进陆地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施行“四禁”政策,切断了伸向生态空间的食物链、产业链,人的行为大尺度退出生态空间,绿色账户收支关系发生重大变化,实现了由“人进绿退”到“人退绿进”的历史巨变,走出了绿色盈余的长期趋势。全面推行生态系统休养生息政策,仍将是今后一个时期生态空间治理大趋势。 四、绿色加速成长大趋势 乱世进山,盛世兴林。一百余年积贫积弱,不断向山地深林拓殖,生态系统超负荷运行,形成严重的“森林赤字”“生态窟窿”。在新中国建立之时,已是中国历史上版图“最失绿”“最不绿”的时候。绿色植物在生态金字塔的底部,恢复重建生态金字塔,必须首先投资森林、重建森林。造林绿化是投资森林、重建森林的首要环节。“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中国人向绿色伸出的“和谐之手”。植树造林就是人工促进植物拓殖定植,人工促进绿色成长。人工促进植物拓殖定植,不只是简单的“挖坑栽树”,而是建立在恢复生态学基础上的“技术活”。科学推进绿色加速成长是生态保护修复的攻坚之战。陕西生态系统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体,森林总量增长、森林边界北移是大势所趋。全省森林覆盖率已从1950年代初期的13%恢复到2022年的45.91%。绿色增长将会加速生态改善,反过来又会推动绿色增长。秦岭是中华民族祖脉,也是中国绿色大趋势的引领者。因海拔高、山体大、褶皱多,自然保护能力强,秦巴山区是陕西“绿色老区”,也是“深绿色”集中区。秦岭范围森林覆盖率已恢复至76.4%,成为中国最绿、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区域之一。森林覆盖率超过90%的4个县——宁陕、佛坪、太白、留坝,全部集中在秦岭。其中,宁陕县森林覆盖率高达96%,排全国第一位。从植被演替角度看,已经发展起来的绿色是“绿色先躯”,为绿色后来者、走向深绿铺平了道路。现存的绿色是发展中的、较简单的绿色,“深绿面积”还不大、“绿色结构”还不优、“绿色产能”还不高、“绿色功能”还不强。现有的森林多为“次生林”“新生林”“幼稚林”,功能完整、性能良好的“健康森林”只占45.6%、远低于全国的74.5%。特别是黄土高原森林曾遭严重破坏,现在的森林多是恢复重建的“绿色新区”,也是“浅绿色”集中区,结构、产能、功能差距大,只能算是“半拉子”工程,走向深绿任重道远。科学技术具有无限前景,必将带来更好的“生产绿”“生活绿”“生态绿”。科学增绿是绿色发展的“一盘大棋”,也是要啃的“硬骨头”。科学增加“生态绿”,不仅要适地宜树,还要为形成健康的生态系统提供关键植物物种,构建高质量的植物体系、植被系统,全面提升绿色能级,厚植生态金字塔基底。全省适宜造林绿化的生态空间3070万亩,其中有林地850万亩、灌木林地670万亩、草地1550万亩,集中分布在延安北部、榆林南部,可逐步恢复重建为森林植被。要落实《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推行造林绿化落地上图制度、精细化管理,实施“双重规划”项目、国土增绿试点示范项目、荒漠化防治与“三北”工程项目,做到“精准确定造林空间,科学安排绿化用地”“以水定绿适地适绿,科学确定植被种类”“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组织设计施工”“完善养护管护制度,确保科学绿化成效”,深化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实现城乡绿色全面振兴。到2050年,全省森林覆盖率可恢复至50%以上,有山皆绿、有水皆清,山披锦绣、水墨丹青。创造出新的绿色奇迹。 五、绿色碳库增容大趋势 碳,在地球有“四库”——绿库、蓝库、灰库、黑库。四大碳库,彼此独立,又相互联通,形成“四库四碳”大循环。目前,“四库四碳”面临的总体形势,可以简单概括为“黑碳超排”“灰碳超载”“绿碳未满”“蓝碳未知”。生态空间是绿色空间,也是绿色碳库。绿色衰败的过程,其实也是绿色碳库衰败的过程。长期以来,人们并没有关注生态系统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重要作用,不知道绿色碳库储存了多少碳,还能增储多少碳,只知道黑碳是由古老的绿色植物的绿碳转化而来。与“人口爆炸”一起汹涌而来的还有“污染物爆炸”,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海洋污染。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巨量开采“黑色碳库”,广泛使用化石能源,大规模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极为深远。气候是地球生物圈普惠的公共产品。捕捉碳、收集碳、碳调控,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维护全球气候稳定,已成为全人类面对的共同课题。由此,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碳汇功能受到重视。碳元素构成了所有生物的基本架构,生物量的增长亦是碳基增长。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必然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生态空间治理必然促进绿色碳库储碳增容。2012年至2022年,陕西省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年碳汇量由4100万吨增至4900万吨。2022年,全省2.2亿亩绿色碳库碳储量达到34亿吨。目前,陕西绿色碳库只存有半库碳,半库满、半库空。从发展阶段分析,全省中幼龄林占乔木林的71.8%,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是全国平均的64%。随着幼树成长,小树变大,森林碳库碳汇量处在加速增长期。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分析研究表明,2012年到2022年全省县域生态生产力全部处于增长态势,渭河以北黄土高原“绿色新区”引领了全省绿色碳库增长。今后一个时期,全省绿色碳库碳汇能力将会全面增长,而“绿色新区”依然是绿色碳库增长极。2023年,自然资源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林草局印发《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提升实施方案》,以“双碳战略”为引领,以维持碳氧平衡为主攻方向,以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巩固和提升两个关键、科技和政策两个支撑为主线,描绘了2025年、2030年时间任务表和行动路线图。陕西省先行探索“绿色碳库”建设实践,启动“百万亩绿色碳库”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双储林场”国家储备林体系建设,率先创新绿色碳库理论体系和政策框架,建立健全绿色碳库扩容增汇、产能升级的示范模式和激励机制,形成了多元化绿色碳库碳汇价值转化路径。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碳达峰碳中和,己经成为生态空间治理的使命担当。促进绿色碳库增容,已是绿色未来大趋势。 六、防护功能提升大趋势 森林具有生态防护功能,也就是绿色屏障、生态屏障功能。防护林与特种用途林一起构成生态公益林。很长一个历史时期,人们简单的认为“森林是可以再生的资源”。长期以来,森林向人们提供了食材药材、木材薪柴。同时,也因难以承受过度索取之重,出现森林衰败。当森林退却后,其生态屏障功能、生态防护作用也随之消退,水土流失、旱涝交替、风沙四起,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风险增加,自然生态过程也深受其害。双重风险叠加,迫使人们重新认识森林,重新认识生态系统的多重功能。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森林提供的食材药材、木材薪柴资源具有缓慢的“可再生性”,而森林生态系统的多种功能性具有“不可替代性”。人们需要立足发展“可持续性”,权衡森林资源“可再生性”与森林生态“不可替代性”,特别是生态永动机“散架”“崩盘”后难以“复制”“还原”的严重后果。天然的森林、草原、湿地资源并非人类独享,而是万物共生共享。森林是绿色水库,对淡水缺乏地区尤其重要。森林、草原、湿地把降水而来的淡水蓄滞留下来,而不是让其直接产流入河入海。地球不缺水,人类缺淡水。蓄滞留淡水,对人与自然好处多多。森林、草原、湿地减少带来的问题由来已久。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绿色是生态绿色主体。恢复重建森林绿色的重点是恢复重建防护林体系——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以及生产防护林、道路防护林、堤岸防护林……长江流城坡徒山峭、土层较薄,以水源涵养林为主体;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风沙较重,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为主。目前,虽然人们尚没有发明出评价防护能力、防护潜力、防护价值的有效工具,但并不影响其在水源涵养、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以及促进农业生产、维护道路堤防安全上发挥重要作用。多年来,陕西坚持以绿治黄、以水定绿,创造了黄土高原绿色复归的奇迹。黄河水流泥沙舍量大幅度减少,就是水土保持林的显著效果。目前,全省防护林面积9780万亩,占森林面积的69.1%,防护林蓄积量4.9亿立方米、占森林蓄积量的80.8%。恢复重建的防护林,80%以上还是中幼林,“小树防护林”将向“大树防护林”发展是必然趋势。陕北黄土高原是“绿色新区”,也是防护林建设的“重点区”“优先区”。要加快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三北”工程建设,站位创造“新奇迹”,定位创建“示范省”。坚持新造林以防护林为主体,同时,推进退化防护林升级改造,形成健康的防护林生态系统。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未来一个时期,各类防护林陆续进入成熟期,防护林的防护能力、屏障能力加速提升,森林生态系统功能也将同步提升,森林多功能性将得以充分显现,显现更多山清水秀的生态空间。 七、生物多样性丰富大趋势 生态永动机由无数物种共生而成。生态空间承载了生态永动机,也是无数物种共生的生物池,进而成为生物多样性的大本营。如同组成生态永动机的“零部件”,万千物种各有其特定的生态位,一体共生共建共享生态永动机。一个“零部件”损伤缺位,另一个替䃼,生态永动机才能健康运作。一些“零部件”属于“关键零部件”,即“关键物种”,在生态永动机运作中发挥“关键作用”。还有一些物种是“关键中的关键”,能够阻止生态系统彻底崩溃。物种之间,彼此连接,相互依存,结成食物链、生物网,俨然是生产与消费、竞争与合作的生命共同体。每一物种都是生态永动机工程师、生态系统程序员、山清水秀保洁工、美丽风景塑造者。昆虫帮助植物授粉,植物以花蜜回报。动物食用植物叶子,帮助植物传播种子。生态永动机的稳定性持续性源于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地球生物圈生机盎然的根本,也是不能忍受降低的复杂性。每一物种的形成与发展,都会驱动生态系统向更高阶段进化。只有人类,走上文明之路,成为一个例外。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过多侵蚀生态系统,不断分割、剥离生态空间,致使栖息地岛屿化、碎片化,生态承载力降低、生物多样性减少。较大的哺乳动物不可能在较小的栖息地生存。保护修复留存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己经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尺度。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初级生产者,处在生态金字塔的底部。绿色植物生产力不足,必然引发生态金字塔摇晃动荡直至坍塌。因“人进林退”“绿色缺失”,曾经完整的栖息地变得支离破碎,生态金字塔底松动引致物种灭失。华南虎杳无音讯、顶端生态位出缺,如今野猪坐大,成为一大生态恶例。到目前为止,人们尚无力绘制具有全息性的生物多样性地图,但这并不影响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事业发展。我国颁布实施森林法、草原法、湿地保护法、水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生物安全法、环境保护法,以及加入《生物多样性公约》,奠定了我国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制度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见》明确提出,扎实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家园。基因是带密码的遗传物质,基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根本,物种多样性是基因多样性的载体。陕西是生物多样性大省,也是生物多样性恢复增长的热点省。全省种子植物、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分别占全国14%和30%。2000年以来,全省有记录的种子植物由4377种增加到4889种,年均增加20种以上;陆生脊椎野生动物由604种增加到792种,年均增加8种以上。特别是会飞的鸟类,被食物吸引,成功迁入陕西。“朱鹮涅槃”创造了一个时代的经典,“野生再现”成为一个时期的常态。物种更替,生生不息。生态空间绿色复兴厚实生态金字塔底,必将支持物种数量和种群规模继续保持较快恢复增长态势。专家推断,还有物种等待发现,或是等待迁入,2050年前陕西登录的种子植物将达到6000种以上,陆生脊椎野生动物将达到900种以上。栖息地缩水是物种存续最大威胁,栖息地扩张必定是物种发展福祉。建设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构筑生态空间连通廊道,增加生态系统性、连通性,消除生物多样性发展空间障碍,增强野生动植物栖息地拓殖能力,让自然选择推动生物进化。秦岭是华莱士之动物地理古北界与东洋界和合之地,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之地,也是生态“高产区”,生态保护“关键区”。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秦岭国家公园、秦岭国家植物园,“三园迸进”大势已成。以“秦岭四宝”“秦岭三园”为主体,全面深化野生动植物保护事业和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突出红豆杉、珙桐、朱鹮、大熊猫、羚牛、金丝猴等明星物种保护,构筑本土特色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和保护网络,加强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生物技术环境安全评估与监管技术支撑体系,构筑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巩固生物多样性丰富发展的大趋势。 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大趋势 生态产品的是中国式生态文明的新概念。2021年中央《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明确提出“两个全面”,即到2035年,全面建立完善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其实,生态产品,古已有之。我们要历史的有联系的全面的看待生态产品价值转化。仔细想想,人类发展本来就是地道生态产品价值转化的最大成果。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是从元空间转化来的次生空间,一二三产业是从元产业转化来的次生产业。早先的时候,生态产品价值利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风水”。人类是生态系统边缘生物。亲水亲绿亲自然是人类的天性,河边、湖边、海边、林边、草边,都是好风水。因亲而致空间入侵。人们在风水好的地方建立居所,以廉价的方式获得数量多、质量好的生态产品。风水竞争是生存竞争的重要内容,人们竞相在风水好的地方聚集,逐步聚拢成为群落,演进为村庄、城镇空间。农田、城镇多沿海、沿江、沿河发展,由点及面、由低向高,或摊饼式、或腾蔓式,渐次剥离、侵蚀、挤压湿地、森林、草原空间。空间具有唯一性,农业空间、城镇空间是表层空间、生硬空间,其底层空间曾是生态空间、活软空间。因人口增长,过度占用生态空间,生态永动机空间载体缩水,生态生产力下滑,引发生态产品稀缺,生态环境危机。与此同时,人类又创造出了新的边缘地带。于是,人们“再出发”,在郊野寻找新的好风水,选择边缘地带建造“别苑”。中国是发展史悠久的人口大国,风水竞争再竞争旷日持久,其深度烈度世所罕有。之前,曾简单以为森林是林业空间,草原是牧业空间,湿地是渔业空间,生态资源产业化是大历史主潮流。如今,建立三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后,森林、草原、湿地是生态空间,以提供生态产品为主体功能是大趋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产品价值转化需要探索新路径。森林、草原、湿地好比是“树木”,生态产品好比是“树荫”。只卖树荫不卖树。“树木”和“树荫”皆有权利当事人,既要尊重其权利,又要保障其利益。无树无荫,树大荫大。既要做足功夫,促进“树木”茁壮成长,又要千方百计,让“树荫”有个好价钱。“树荫”是地道的生态产品,也是多样化生态产品,包括固碳释氧、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滞洪水、防风固沙、降噪纳尘,以及适宜的气候、优美的风景,穷目千里、心旷神怡,丹青水墨、蓝天白云。地道的、多样化的生态产品,需要多元化的价值实现形式,包括(1)政府纵向及(2)政府横向的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管护补助,(3)绿色水库(4)绿色碳库价值转化,(5)“树木”所有者(6)“树荫”经营者发展生态友好型经济,生态旅游、生态康养、休闲民宿、自然体验、自然教育……中央水塔、中华祖脉、国家公园、秦岭四宝、两黄风情,都是世界级的生态产品公共品牌。在科学保护前提下,依托独特的自然禀赋,发展人放天养、自繁自养等原生态种养模式,实施精深加工,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依托洁净水源、清洁空气、适宜气候等自然本底,适度发展数字经济、洁净医药、电子元器件等环境敏感型产业,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依托优美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遗存,盘活废弃矿山、工业遗址、古旧村落,融合生态文化,高质量发展多样态旅游。 九、大径材高标林发展大趋势 这里是本源的“林业”、地道的“林业”,也是林地中商品林地上的“林业”。林业也是在元产业基础上衍生的次生产业。古老的中华家园,通直的天然的参天大树,早已被多次采伐清空。“人进林退”是长历史过程,以千年为计时单元;“人退林进”的时间并不长,以十年为计时周期。目前,各类林地上的林木,总体上“小树当家”。所见大树,皆为曾拥有“免伐金牌”的特种用途林,集中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或文物保护单位。现存的大树支持着完整的生态系统、风景资源,或是古树名木,与木材生产无关。在专门用材林地上,多次采伐过后,有树无材、树不成材。大国依赖进口木材,不可经久,不可持续。国内缺乏大径材、栋梁材,已是中国林业硬伤。中国原木和锯材进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3以上,境外势力炮制中国“木材威胁论”“转嫁生态危机论”。树木成材周期长,大径材、贵重材生产尤其如此。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是关系国家木材安全的战略举措,也是保护生态公益林的必然要求。坚持政府主导、国企主体、林场主营,长期与短期项目结合、产业振兴与生态振兴结合、林业产业与文化旅游结合,因地制林,因林造材,新建和改培用材林,推动密树变稀、弯树变直、小树变大,形成一批大径级木材生产基地。储材储碳、储绿储美,大国作为。在经济林地,面积大而单产低,亦是中国林业硬伤。特别是核桃,面积超过千万亩,亩产不足一百斤,只有核桃生产标准亩产量的四分之一。若有三分之一改建为“标准园”,其产能超过现在全部核桃园。条件不宜、建园粗糙、改造难度大的经济林,要及时调整生产经营方向,加快“腾园转型”,切勿守株待兔、躺平想赢。核桃、花椒、冬枣是陕西“林产三宝”,要坚持高质量建设高产高效标准化的核桃园、椒园、枣园,优先发展市场竞争能力强、带动种植农户多的龙头企业,形成集约节约产业化的林产经济体系,已经是形势所迫、大势所趋。林麝生产了如金子一般珍贵的产品——地道的麝香。林麝是一级保护动物。由“猎”到“养”是一个大转型,也是大进步。全国麝业看陕西,陕西麝业领跑全国。产业体系和资源优势决定,陕西麝业独大的业态格局将会持续很长时间。目前,人们难以增加麝香单产,也无法改善麝香品质,但积极作为、科学经营,可以减轻灾害风险、避免资源浪费。麝业是新兴产业,麝业链就是创新链。要推进全产业链创新,持续增强陕西麝业竞争力。 十、绿色国土美丽人居大趋势。 绿色是金,绿色为民。在万物和谐共生的中华家园里,陕西家园是内园、老园、核心园。恢复古老家园的生机活力,要更加精心细致、一丝不苟、久久为功。在推动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提高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全面恢复地道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同时,推进农业空间、城镇空间规范植绿、见空插绿,提高城镇绿化率、绿地率,全力营造“森林拥城、车在林中、人行树下、开门见绿”的生态胜景。林边、草边、河边、海边,尽在身边。曲径、绿草、稀树、小桥、流水,无尽乡愁在其中。绿色生命系统从生态空间向农业空间、城镇空间延伸扩展,构成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美丽长卷。同时,也形成了在不同国土空间迁徙的动物提供食物䃼给链。“生态绿”与“生产绿”“生活绿”深度耦合、相得益彰。绿色全面复兴,就是生态永动机全面复兴,奠定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生态基础。各地“城市新区”,也是“绿色新区”。自2009年宝鸡率先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西安、延安、安康、商洛、汉中、榆林、咸阳也先后创建为国家森林城市,48个县(市、区)创建为省级森林城市,300个行政村被认定为“国家森林乡村”。创建森林城市、建设森林乡村是“正在进行时”。“十四五”期间,陕西将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未来陕西将全面建成森林省。森林城市实行动态管理,每三年一轮复查复检。建设森林城市永远在路上,年复一年,年年都是新版本。从不是森林城市到创建为森林城市,从1.0版本森林城市到2.0版本森林城市,再到3.0版本……N.0版本,绿色版本升级,草木渐长,小树变大,树荫隆浓,人与树、人与林、人与绿,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走进生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照进现实。中国人在古老的中华家园创造返璞归真的现代化,创造21世纪人类文明新形态。 绿色未来,家国大者。美丽的地球是人与万物共生的生态家园,自然选择是生态家园永恒不变的家法家规。人类文明可持续发展,必定建立在可持续生物圈、可持续生态家园的基础上。绿色是地生态球家园基底,依法依规治理绿色是治理家国之大者。“人绿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基底,也是突破“绿色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光明之路。绿色趋势向深绿,绿色未来是深绿。走向深绿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盘大棋,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盘大棋。绿色投资形成永续发展的自然资本,是最具有世代共享价值的不朽投资。与自然结盟,向绿色伸出“和谐之手”、迈出“和谐之足”,关键是与自然的空间约定:把一定数量的国土空间留给生态、留给绿色,推动生态永动机高效运转,让自然更好地生产。中国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具有世界意义。来吧,开始一场与自然的空间约定,达成一项关系人类前途命运的全球共识,站在迈向深绿未来的新潮头。 未来已来,行将必至。绿色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绿色是万物共享的“和谐色”。向绿色伸出“和谐之手”、迈出“和谐之足”,应当成为人类世普遍价值观。全球“人口爆炸”正在退潮,“污染物爆炸”终将受到遏制,治理生态空间、管理生态系统、推动绿色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要讲好绿色故事,编织好通往深绿未来的精神护栏,构筑持续经略绿色的社会基础。绿色故事中的绿色未来是绿色发展真理,经历了千锤百炼,千万不要再折腾;绿色故事中的绿色大趋势,是走向绿色未来的必由之路,千万不要再违逆。思想全球化,行动本地化。要顺应绿色未来之势,奉行人绿和谐之策,走实迈向深绿之路,让生态绿色账户长期盈余,让“绿色天堑”变为“绿色通途”,让人类文明永续发展前景无限广阔。 注:2023年8月2日作于磨香斋。27日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