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与一个人需要理想信念一样,一个组织需要目标愿景。理想信念是坚定而执着追求想像中的美好未来,维系人生奋斗的精神图腾。目标愿景是希望未来的情景、愿望实现时的情景,引导组织前进、事业发展的精神路标。新中国林业部首任部长梁希院士,曾为中国林政描绘了一幅瑰丽的目标远景: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这30个字,成为一代又一代林业人不懈努力、苦苦追求的职业理想。 林政治理是永恒的事业,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林政治理目标,具有显著的人民性、时代性、阶段性。新中国林政已经走过四个阶段: 以“采育并重”为主要目标阶段。 新中国成立伊始,恢复生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是首要任务。从木材供需矛盾突出和森林破坏严重的实际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林业政策。1950年2月,林垦部召开第一次全国林业会议,确定以“普遍护林,重点造林,合理采伐和合理利用”为林业建设总方针,采取各种措施,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木材生产加速恢复发展,木材采运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木材产量迅猛增长。1956年5月至1958年2月,分设林业部、森林工业部。之后合并,实行“采育并重”。至1981年国家林业政策调整前,一直以实行采育并重的林政目标,一手抓森林采伐,一手抓森林培育。1956年毛泽东指示:绿化祖国。1958年毛泽东讲话:要使我们祖国的河山全都绿起来,要达到园林化,到处都很美丽,自然面貌要改变过来。 以“造林绿化”为主要目标阶段。 1978年,国家决定启动实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由此历史性的拉开生态建设重大工程大幕,掀起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的历史大潮,森林资源进入持续恢复期。 1979年,国务院《森林法(试行)》明确,森林是国家重要资源,不断增加森林覆盖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是林业建设基本任务。198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指示》,动员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发扬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精神,大搞植树造林运动,持久地坚持下去,扎扎实实地奋斗几十年,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自然面貌和经济面貌。198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扎实地开展绿化祖国运动的指示》提出,到20世纪末,力争把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20%,种草达到5亿亩,城市可以绿化的地方都要绿化起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成为重大国策,全民义务植树成为公民法定义务,开始在全国实施。1982年,国务院成立中央绿化委员会,全面加强对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组织领导。1990年,国务院批复《关于1989-2000年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全面推动造林灭荒,明确到2000年森林覆盖率增加到17.1%。 1992年林业部宣布,我国已实现全国森林资源总生长量和总消耗量持平,消灭了森林资源“赤字”,扭转了森林蓄积量持续下降的局面,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量“双增长”。1999年第六次森林资源清查时,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18.21%,其中陕西省森林覆盖率突破30%。 以“生态建设”为主要目标阶段。 1998年,中国出现全国性大洪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灾后重建、整治江河、兴修水利的若干意见》中,把“封山植树,退耕还林”放到首要位置,林政目标体系逐步向生态建设转型。1998年,国务院制定《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提出,用50年左右时间,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依靠科学技术,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大力开展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建设生态环境,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一批对改善全国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工程,扭转生态环境恶化的势头。力争到21 世纪中叶使全国大部分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实现中华大地山川秀美。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指出,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处于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处于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基础地位。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 围绕生态建设目标,2000年国家林业局发布《公益林与商品林分类技术指标》,按照森林主导功能的差异,将森林分为生态公益林与商品林。2004年国家林业局、财政部印发《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启动重点公益林划定,实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2011年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全国造林绿化规划纲要(2011-2020 年)》提出,要以保护和自然修复为基础,依托重点工程,扩大森林面积,增加森林蓄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效能。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1世纪以来,中国国土绿化引领全球绿色发展,中国植被增量占全球植被总增量25%以上。陕西坚持以绿治黄,以陕北为中心的黄土高原是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地区,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初步建成“绿色陕西”。 以“保护修复”为主要目标阶段。 进入新发展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硬道理,建设美丽中国写入宪法,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需求日益增长。林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发生深刻变化。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后,新组建的林业草原部门从“大农口”入“资源口”,林地、草地、湿地、荒地沙地和自然保护地“五位一体”为主的生态空间成为林政主阵地。林政目标全面转向生态空间治理、生态保护修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以碳达峰、碳中和为战略方向的新阶段,引发林政深度变革。生态空间是绿碳空间、绿色碳库,巩固提升生态空间碳汇能力,为地球增绿降碳已成为新时代林政新路标。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锁定生态保护修复目标,国家接续出台《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关于加强草原保护修复的若干意见》《湿地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湿地保护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规划》,陕西省率先颁布天然林保护修复条例。党中央国务院作出全面推行林长制的重大决策部署,压紧压实党和政府生态保护修复责任,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 面向未来,愿景在上。陕西林政,路标清晰。以2.2亿亩生态空间为生态保护修复主战场,以生态系统健康高效为主攻方向,以生态空间山清水秀为奋斗目标,形成“三步走”战略愿景。 第一步,到 2025 年,初步建成“深绿陕西”。锁定“挺进深绿”目标,加快生态空间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着力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质量。草原保护修复,稳定提高综合植被盖度。湿地保护修复,主攻提升湿地保护率。巩固提升防沙治沙成果,扩大沙化土地治理面积。加快建设国家公园,优化自然保护地体系。打响创建森林城市攻坚战,实现国家森林城市全覆盖。秦岭、黄河、长江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生态保护修复体系初步形成。 第二步,到2035年,初步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稳定森林面积,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森林健康。全面建成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分类科学、布局合理、保护有力、管理有效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努力建成比较成熟的陕西秦岭、黄河、长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森林、草原、湿地、荒漠四大生态系统稳定性切实增强、质量全面提升,有效满足人民群众对生态产品和生态环境服务需求。 第三步,到 2050 年,建成高质量的山清水秀陕西。自然保护地体系日臻完善,生态系统稳定健康高效,生态空间高颜值高产能。秦岭、黄河、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和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更加成熟。森林、草原、湿地、荒漠、自然景观“五位一体”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全面现代化。生态产品更加多样,生志服务更加丰富,高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 不去为之奋斗的理想,就不是理想,而是空想、幻想。不去为之奋斗的目标,就不是愿景目标,而是天上馅饼、纸上谈兵。目标展露的是我们走向未来的雄心,愿景记录的是我们踔厉奋发的足印。生态绿军是奋斗者组成的队伍。以身践言,谓之善行。用具体行动把目标愿景变成生活实景,奋力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的陕西新篇章! 注:本文是“林政之变”系列文章之一。孙健、马科为本文形成做出重要贡献。2022年1月6日于磨香斋。8日清晨修定。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