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羚学者
对“绿水青山指数”研究这件事,我看的很重。多次与人深度交谈,交流观点,交换看法。9月21日下午,我召集有关单位的同志,一起听取大秦岭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赵国平研究员关于“绿水青山指数”研究工作进展情况。 在不久前,我提出要组织力量,开展“绿水青山指数”科学研究,为生态空间治理设计风向标、里程碑和路线图的要求。赵国平同志是一位年轻的研究员,一马当先,愉快的接受了这一具有极强战略性、前沿性、挑战性的研究任务,并带领研究团队追星赶月,风雨兼程,不辱使命,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内,就拿出来了初步的研究成果。会上,大家对研究工作取得的重要进展作了充分的肯定,对进一步深化研究并增强研究成果的指导性、实效性提出了不少有益的见解和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绿水青山就在生态空间。新一轮机构改革后,国家把生态空间治理的大部分任务划归了林业部门,可谓是“奉绿水青山之命,举生态空间之治,圆山清水秀之梦”。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有数量更多、质量更好、功能更强的绿水青山。研究确定“绿水青山指数”,就是把“绿水青山”的数量、质量、功能数字化,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升“绿水青山指数”、加快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进程,指明方向、规划路径、提供可视的数据支撑。 研究确定“绿水青山指数”是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实践的重要议程和重大课题。在下午的会议上我反复强调,绿水青山指数的指标体系设计,要遵循科学、合理、易操作的原则,要综合考虑、多方探讨。既要反映“林业数字”,显示生态空间“存量”,也要体现生态空间“五大阵地”的“变量”,同时还要体现“数字林业”,指明推进生态空间治理、增加“绿水青山指数”的工作方向和现实路径。在理论上要有高度,在实践上要有深度,既不能脱离生态空间理论指导,也不要脱离生态空间治理实践,真正形成切合实际、认可度高、操作性和指导强的“绿水青山指数”,成为加速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推进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