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长日志
2020年是极不寻常的一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始终坚守“国之大者”,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贯彻省委省政府部署,落实国家林草局要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强弱项、补短板、堵漏洞,只争朝夕,奋力奔跑,顽强拼搏,抓党建带队伍干事业迈出新步伐,实践探索、理论创新、制度建设取得新成效,五大阵地、六条战线追赶超越谱写新篇章。 一、坚持理想信念,带头践行“政治强” 牢固树立和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转化为工作实践、具体行动,把林业工作高质量、生态空间高颜值置于追赶超越大局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深入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和十九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参加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专题研讨班,坚持用延安精神滋养初心、淬炼灵魂,从中汲取信仰力量、查找党性差距、校准前进方向。始终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心中有数,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上重要位置,履行好职责,当好秦岭生态卫士。全年组织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集体学习14次、专题研讨17次,撰写发言提纲17篇,调研报告2篇,以《学习力》《生态空间治理机制》为题,为局机关和分管单位讲党课2次。在着力保持自然生态空间的“自然纯度”的同时,奋力推进政治生态空间的“政治纯度”。 二、坚持探索创新,全面落实“业务精” 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强生态空间治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面向2050建成美丽陕西,聚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初步勾勒“三步走”战略愿景。面向2025向深绿色进军,规划“十四五”总体思路、目标体系、整体布局、重大行动和重点工程。围绕提升“绿水青山”指数,加快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省社科联、西北农林科大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强化政策理论与科技创新支撑。突出大秦岭四宝——中央水塔、森林生态、祖脉文化、自然美景,主持编撰《中国秦岭》,入选“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主持编辑《我们爱秦岭》,向中小学生免费发放30余万册。在《学习时报》《中国绿色时报》等媒体发表《生物坝•生物池•生物体系》《增绿:治黄之本》《朱鹮:从秦岭起飞》《中华圣山、祖脉秦岭》等10多篇文章,全方位讲述推进生态空间绿色革命的故事。 三、坚持作风建设,奋力推动“形象好” 扎实开展赵正永严重违纪违法案以案促改工作,组织专题民主生活会,分析研究意识形态形势,拓展以案促改的广度和深度,改出正能量、改出高效能、改出新局面。强化干部监督,组织开展领导干部亲属违规经商办企业自查、领导干部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和矿产资源开发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常态化、长效化监督机制持续完善。召开局系统“弘扬延安精神、净化政治生态”专题研讨班,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力戒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倡导鼓励“爱集去劣争优出尖”,破除“庸懒散浮拖”等积弊陋习。紧盯“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总要求,研究制定《建设“生态绿军”实施方案》,召开建设生态绿军动员大会和生态绿军先锋队座谈会,为生态空间治理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坚持党组示范引领,提升党建质量,创建“党支部党建工作示范点”“五星级党支部”。给予驰援武汉疫区医务人员和疫情防控先进典型记功、嘉奖奖励,激励干部职工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建功立业,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汇聚生态空间治理力量。 四、坚持真抓实干,不辱使命“有作为” 对标对表岗位职责和目标任务,求真务实、苦干实干、奋勇争先,各项工作奋力追赶超越创佳绩。 (一)持续推进国土绿化。认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重点防护林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等生态空间治理工程,积极推进森林城市、森林乡村创建工作,完成“三化一片林”绿色家园建设项目任务150个,全年完成营造林872.34万亩,其中改良草场20.7万亩。全民义务植树线上线下协同发展,义务植树1591万人次,实体和网络折算栽植8010万株。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启动实施,落实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贷款7.6亿元。与省发改委、财政厅等7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沿黄防护林提质增效和高质量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升沿黄防护林质量,构筑沿黄森林生态廊道。 (二)拧着生态脱贫不松手。加大生态脱贫“八项措施”力度,向贫困地区倾斜下达各类投资30.23亿元。选聘续聘生态护林员5.03万名,带动18.61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新增退耕还林还草75.35万亩,全部下达贫困地区,符合条件的还林需求全部得到满足。林产四宝——核桃、花椒、冬枣、麝香提质增效,新建和改造经济林171.5万亩,实现林业产业总产值1463.5亿元。不少农户“因绿而美”,因“生态而脱贫”。两次赴延长检查、慰问、指导联县驻村帮扶工作。组织消费扶贫活动,开办消费扶贫专柜。生态脱贫工作荣获2020年“全省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 (三)扎牢生态资源保护网。组织编制《陕西省秦岭天然林保护修复专项规划》《陕西省秦岭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完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织密织牢生态资源保护网络,持续开展打击整治破坏秦岭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专项行动。认真贯彻全国人大《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全面完成禁食野生动物退出处置工作。组织编制《陕西省野生动植物保护专项规划》,推动秦岭双娇、秦岭四宝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持续加力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有害生物成灾率在控制指标以内,森林草原火灾发生次数、过火面积、受害面积“三下降”,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61.7%、78.7%和45.9%。 (四)整合优化自然保护地。组织编制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解决交叉重叠等突出矛盾。全省270处自然保护地,212处参与本次整合优化,整合优化为202处约183万公顷,占国土面积8.9%,增加1个多百分点。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陕西秦岭区体制试点工作,完成分局机构设置和管护站调整任务。组织编制《秦岭国家公园设立方案》,秦岭国家公园设立进入实质阶段。编制《秦岭湿地保护恢复示范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重点区域湿地保护恢复。 (五)健全生态空间治理体系。推进依法行政和法治能力建设,《陕西省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办法》通过省人大常委会审议并发布施行。在已实施《陕西省秦岭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基础上,制定实施《陕西省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十大行动》《陕西省生态空间治理十大创新行动》。与“双重”规划对接,谋划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十大重点工程。推进生态空间云平台建设,与铁塔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索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创建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和秦岭生态保护修复科技协同中心。推进“211”科技示范工程,实施推广示范项目19项。 (六)打造生态文化名片。创建陕西生态卫士学院、生态卫士教育培训基地,搭建“处(站)长上讲台”平台,推动“秦岭讲坛”常态化、长效化运行。开展“最美生态卫士”评选,举办生态卫士职业技能竞赛。创建森林旅游示范市(县)6个,生态文明教育基地16处。电影《秦岭大熊猫》央视立项,“本土物种一分钟”受学习强国关注。举办“祖脉秦岭·和美朱鹮”文化宣传活动,发布《朱鹮保护成就》。举办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生态空间治理专题研讨会。与凤凰网陕西合作推出《生态空间治理大家谈》栏目,持续提升陕西生态文化影响力。 五、坚持政治本色,清正廉洁“作表率” 切实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严格落实“一岗双责”,及时签订党建工作目标责任书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扎实开展“四个查一查”。严格遵循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和省委实施办法、《廉洁从政若干准则》和党风廉政建设有关规定,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时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友。严以修身律己,依法依规、公平公正办事,自觉接受组织和群众监督。坚持奉行和倡导“一顿饭的改革”,着力推进“餐桌上的绿色革命”,管住嘴,不请吃、不吃请。身体力行“清清爽爽的关系”,不送礼,拒收礼。廉洁治家,管好配偶、子女。严格要求和约束下属,身边工作人员没有违反廉洁自律规定问题。 六、坚持问题导向,迈向深绿“再出征” “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延安以北实现“由黄到绿”的绿色革命,陕北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区域,初步建成“绿色陕西”。这是百姓满意、世界瞩目、载入史册的大事件。入黄泥沙、沙尘天气减少,涓涓细流替代了滚滚泥沙,空气不再干燥,生活不再枯燥,陕北岀现森林城市群、中国豹群。然而,2020年的“绿色陕西”是“浅绿色”而非“深绿色”,生物单调,链条残缺,生态薄弱,空间干瘪。特别是白于山、关中北山、秦岭坡脚,存在绿色断陷带,与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相比,与实现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目标相比,依然相距甚远。一些战线、部分单位和岗位,存在工作弱项、短板、漏洞,与“政治强、业务精、形象好”的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集中表现为“四个不够”——思想认识政治站位不够高,高质量出彩头工作不够多,抢工作做贡献劲头不够足,向深绿色进军氛围不够浓。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向深绿色进军,开启生态空间绿色革命新征程的第一年。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紧扣高质量发展,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强科学谋划,深化改革创新,驰而不息,扎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来陕重要讲话精神,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全面推行林长制,推进“一山两河”(秦岭、黄河和长江)生态保护修复,加快生态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持续推动生态环境持续好转,厚植陕西追赶超越的生态根脉。 (责任编辑:admin) |